相望江湖

鱼知我乐我知鱼

Category Archives: 三字经小感

三字经: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古人说,小时候的学习,是为了长大以后更好的实践。上报效君主,下恩泽百姓。可以为自己青史留名,可以让父母过得更好。可以光宗耀祖,可以为后世留下可以继承的东西。别人觉得应该留给子女一大笔金银财宝,我却觉得给子女留下这么一部三字经更有意义。勤学苦练的人才会有能力建功立业,贪玩荒废了时光是没有好处的。应该戒除贪玩的心思,勤奋努力,求学上进。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古人提这段话,是对整个三字经里面人生观的总结。人学习是干嘛的呢?学了是为了实践的。什么是好的实践呢?要报效君主,恩泽民众,个人和父母可以得到名誉,光宗耀祖,为后代造福。古人认为,人一生绝大部分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都是一抔黄土,衡量这辈子价值的重要标准要在自身肉体和心理感受之外去找。横向的比,同辈的君主和百姓的评价很重要;纵向的比,有没有给祖宗带来荣耀(比如写入族谱的大事),有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恩萌很重要。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勤奋努力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这篇文章是三字经系列的最后一篇了。选取的这个三字经版本一共1230字,为避免繁琐,略去了五色五味五臭四声8句共48字。另外还略去了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增补。这么做的一部分原因是清朝距离现在太近了,从这个时候起讲述的历史还不是很有分辨率;另一部分原因在于越到后面,偏离最初的思想架构就越远,噪音越多。比如一般认为三字经成书于宋朝,在写到宋朝的时候就有赤裸裸的吹捧当朝尚书赵普的文字。而且三字经到后来写着写着就开始搞宗教(儒教),把统治阶级奉为神灵,跟基督教说耶稣一样,比爹还亲。把当官说成读书人的唯一出路,读书说成所有被统治阶级的唯一出路,这些说法其实都类似于“主是唯一能救你们的桥”之类的宣传,和最开始的理性思考架构严重对立。理性思考应该单纯而没有目的性,只有传销才说“这个机会多好啊,这是改变人生的机会”之类的话。记得mike在前面提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说,那时候文人活得最像男人,可能指的就是那个年代文人的单纯,和对理性思辨的狂热。

三字经里面把社会的存续根本归结于“孝”。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反馈,一旦这个链环断裂,父母就开始减少生育,减少对子女培养的投入,社会就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这在现代社会已经由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因为缺乏孝悌理论,经济上的繁荣并不能导致社会的人口和文化繁荣,生活富足并不能让人有愿望增加生育和更加精心教养子女(平均来说)。其生育率为负值。其人口的劳动能力也是一代比一代衰落。

孝而生善。善就是如何与人和谐共处。子女从对自己父母的孝开始学习怎么与他人相处,学习如何服从(尊长),学习如何与人亲善(手足之情)。缺乏这部分教育,学再多知识,也不容易成为一个别人眼里容易相处的人。这个方面,我国用独生子女政策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

识孝善而生仁义道德。仁义道德就是社会实践里,生活里要遵守的一些约定俗成。大家都从孝和善出发,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就会对所有人有益。比如上车排队,其实对大家都好。比如乐于助人,对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是很惊人的。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不知道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就会陷入巨大的“囚徒困境”。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过得很痛苦,社会效率极其低下。

西方在这个方面,没有孝善作为基础,直接引入宗教理论,用“神的话”规定什么是仁义道德,用“活着不被神爱死后下地狱”作为威吓惩罚手段,用巨大的教会系统和巨大的法律系统来规范社会风俗,虽然成本海了去了,其逻辑也经不起考究,但是比没有仁义道德规范的情况还是强。我们老说西方人虚伪,他们的“仁义道德”自相矛盾。其实不是他们想虚伪,而是他们这套东西本就没有逻辑基础,是从宗教规定而来。我们说“心地善良”,人家说的是“上帝面前的好人”,我们说家风淳朴,人家是带小孩去教会去学校学习"how to be nice",根本不是同一回事情。

我国引入西方法律系统试图替代理性思辨的仁义道德,试图从很低俗的“人性自私”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这个没有几百年愚民把老百姓的脑子用宗教神灵洗刷一遍,是不可行的。因为如果默认且默许人人自私,那就没有约束了。中国人不怕神,不怕死后下地狱。几千年以来我们怕的是父母子女过得不好,怕的是整个宗族不能延续,怕的是把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没发扬光大,砸在自己手里,我们的人生是历史宏大画卷里的一环,自己这环做得不好,废掉很多代人的积累,影响所有从今往后的后代。正因为觉得对祖先、后代、同辈都有责任,所以我们的长辈努力上进,社会繁荣发展。如果现在说,“不用负责了,祖宗后代其他人都不关你事”,那人就没必要上进了,社会就没必要发展了。辛苦努力个屁啊?坑蒙拐骗来钱更快,享受一世蹬腿闭眼就好。法律是管不住人的,如果人心里没有真正畏惧的东西,没有超出一生长度的理想。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写在三字经里的经义不是儒家的专利。很多很多古代的思想家,都在思考社会如何可持续发展,人作为个体如何在社会分工里找到自己的定位,都对这样一套理论有贡献。

三字经里描述了一套指导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社会阶级架构,和这套架构在实践中的演化变迁。这个架构是统治阶级不劳而获;老百姓辛苦工作;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研究理论,指导统治阶级和老百姓的互动,保障社会稳定。如果只有统治阶级和老百姓,那肯定就是时不时造反,谁都想当统治阶级。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了这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儒)的角色来缓和阶级矛盾。这一套东西受低下的生产力、战乱和缺乏实施动力等多个因素的制约,应该说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按照孔夫子的理想主义模型实现过。尽管从未完全实践,该模型对最近两千多年还是一直有极大影响。疏离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和独立于贵族家族传承的科举制度事实上延长了封建皇权统治的生命。从三字经里记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是如何被统治阶级用实际权力一步步贿赂的。最开始的史官不畏死,到后来史官很少有死掉的。最开始儒学讲究礼教,引导社会,独立于君权,后来儒教把皇权放到亲爹之前(天地君亲师)。最开始知识分子是骄傲的独立的,不受“征辟”是美德,到后来当官是读书人的理想,学而优则仕。这套模型在现实面前被扭曲得无地自容。

现代权力架构如何打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宿命轮回,这是一个太大的问题。目前来看,没有普适的方法。发达国家靠民主选举来保持政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用统治阶层内不断的小型政权更迭化解被统治者的怨气,付出效率的代价。发展中国家小心翼翼的维持着统治思路的一致性,一边抵抗着发达国家的分化企图(民主化,拉美化),一边担心着国内统治阶层和老百姓的本源矛盾。日本是唯一的从发展中国家跃升成为比较稳定的发达国家的例子,但也有许多的偶然性和特异条件,留给中国的问题并没有参考答案。

开始读三字经,写这些读后感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动机,半是好玩,半是觉得blog太久没更新不好。写着写着,发现这本幼教读物把以前一些似懂非懂的东西串联了起来,也从大家的comments里面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似乎都在默默的想着许多类似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模模糊糊的答案。读一读传统文化经典,好像能清晰一些,好像又多了一些问题。似乎有进益,似乎有改变。在感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时候,借Alain de Botton在《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里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Contrary to the Romantic belief that we each settle naturally on a fitting idea of beauty, it seems that our visual and emotional faculties in fact need constant external guidance to help them decide what they should take note of and appreciate. ‘Culture’ is the word we have assigned to the force that assists us in identifying which of our many sensations we should focus on and apportion value to."

愿我们都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力量,感受美。:)

三字经: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古人说,(人物故事不够生动,用动物励志,开始重口味……)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狗能够守夜,鸡能够早上打鸣,你们要是偷懒不学习,对社会没有用处,就鸡狗不如。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丝,蜂蜜都是好东西,连弱小的昆虫,都于人有益,你们这些小朋友总不能太没追求。

这两句是三字经结尾之前的过渡,不是单纯的励志,也有隐含的主题。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一个“和”字,不提倡利己主义。在古人的眼里,自然界的万物生长,都有对其它物种有益的地方,所以这样的物种才能生存,繁衍,发展,进化。如果一个物种纯粹的利己,对别人没有任何好处,这样的物种很容易就会灭绝,或者只在特别孤立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从现代科学认知的角度来说,进化论也支持这个观点。

西方提倡个人主义,是有其宗教本源的。如果人和人互相团结和谐,生活里不孤单不痛苦,宗教就无法发展,所以必须提倡对神的爱要超过对任何人,包括至亲好友的爱。而社会要发展,又不得不强调人与人的合作,这样就要反过来用神的命令,让人遵守一些基本的,和谐相处的道德规则。我曾不止一次听西方人说过“天哪,不信上帝,那你们的孩子怎么知道善恶呢?”。西方文化里的善恶标准,大多源于教义规定,是不讲道理和无条件的。西方人并不是出于理性的要善良,而是因为上帝命令而不得不善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每个人也最多为自己的一生负责(死后是神管的),这样的文化里很难产生对社会长久发展有利的制度,体系,etc。

中国古人讲的这些道理,特别讲究自洽。我们的善,是从理性思考来的,不依附于外部假设。比如说“孝”,为什么要孝顺。如果子女的社会表现决定父母的老年生活质量,父母在子女培养教育上就会投入更多,对社会整体有利。比如说这两段说的人要对社会有益,为的也是个体有不被灭绝的理性基础,大家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群体(社会)过得更好。设想一下,在竞争资源的过程中,是互不信任,为自己牟利的个体有优势,还是一群人,以理性的基础互利合作更有优势?这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尤为重要。

在现代,西方要拼命的给中国人洗脑,推“人权”之类的癌症过来,为的就是把中国传统的责任社会改为权利社会,让每个中国人只顾自己。各顾各的中国人是很弱小的。可惜文化毕竟有层次高低,西方最多用洗脑的方式替换,但没有办法同化东方文化。中国人在美国反藏独一个游行,不知道震撼了多少美国“战略专家”脆弱的心灵,摔坏了多少副眼镜。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古人说,……(继续一堆励志读书故事)。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苏洵27岁开始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名士。他老年的时候就特别后悔开始读书太晚,否则成就还可以更高。你们这些小朋友要早早开始,潜台词:有不错的机会可以比苏轼更牛。

八卦一下: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爹,19岁娶老婆,27岁才开始读书,可见先成家后立业也不错,起码可以投入更多精力教育子女。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这个故事啊… 其实是杜撰的…… 梁灏23岁中状元,42岁就死了…… 他一个儿子也是状元,另一个儿子当了宰相……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说学习要坚持不懈。但是写这个的人官迷心窍,伪造这么个奇特的例子。在干部年轻化的今天,这个例子更加无稽了。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祖茔小朋友八岁可以大声朗读《诗经》,李泌小朋友七岁可以用下棋为题目作诗,都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继续八卦:李泌可是个奇人,生而有异象。出生前就有和尚跑来对他妈妈说“你这个儿子必为帝王师”。出生后早熟就不必说了,七岁普通小朋友们还在玩泥巴认字,人李泌就去作诗了。后来有道士说“李泌十五岁的时候必然得道升天”,他家人很紧张。到了十五岁那年的八月十五,果然有异香啊,天乐啊,他家纠结一群家丁手持黑狗血之类的凶器出来把天上派来接引的人打了一顿,将他留在了人间。李泌在衡山受篆(成为道士),并且辅佐过四朝皇帝,官至宰相。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文姬抚琴,道韫咏絮,这不用介绍了吧,都是古代超级有名的才女。蔡文姬是汉朝左中郎将蔡邕的女儿。谢道韫是东晋谢家人,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这些姑娘可是很聪明的,你们要是不努力学习,就娶不到这么好的姑娘。说得更直白一点,读书是你们这些小朋友们娶到这些家世、才华都很出众的姑娘的唯一道路。

上面这两段四个例子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威逼利诱”。:)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唐朝刘晏,七岁时候被皇帝赏识当官了,他年纪小小就做官,你们这些人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勤勉努力,也有可能做到。

这些例子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当官。诚然知识需要实践检验,但给小朋友从小灌输这样的念头,其实是激化社会矛盾的。每当看到在美国的有些知识分子父母,以自己子女有"to be the U.S. president"的梦想而自豪,就有些感慨。:)

三字经: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古人说,勤奋学习是没有借口的的事情。(然后举了一堆例子)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读书不是请客吃饭,口里大声朗诵的时候,心里也要思考其深刻含义–从小就要训练城府和修养。早自习读书读得没精打采的人吃亏了。:) 早上读,晚上也要读,古人有早课晚课,都是放声诵读,可见晚自习不许大声喧哗是没道理的。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孔子这么牛的人,见到神童项槖(tuo2)依然诚恳的向他请教;赵普大人都做了中书令了,还勤奋的读《鲁论语》(论语的一个版本)。三字经成书是在宋朝。这几句话把宋朝内阁首领和孔子并列,有拍马屁之嫌疑。不过为了传播知识,降低推广成本,这种事情放在这么一大本三字经里面也算是可以接受的现实折衷。:)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四句讲的是四个故事。西汉司法界牛人路温书小时候穷,读不起书,就借书过来抄在草纸上读(……);西汉博士公孙弘,也是穷孩子,没书就借来刻在竹简上读。悬梁刺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悬梁的是东汉的大儒孙敬,年轻时候为了防止读书时候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不是脖子!),一旦迷迷糊糊,就会头皮被扯而痛醒。刺股的是战国时候纵横家苏秦,搞合纵把秦国逼得很惨那个。他年轻时候读书读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大腿(!)逼自己清醒(咖啡那个时候还没引进……)。这段话说的意思是,没困难要读书,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读书。

苏秦有很多很多八卦。他在燕国和皇太后搞男女关系,但是国王还信任他重用他,甚至让他做间谍去埋伏齐国。苏秦在齐国把齐国都要害死了,国王还很信任他。齐国那些大臣没办法,派人刺杀苏秦,把他杀得到重伤。他临死还来一个计谋,让齐国国王公开车裂他,说他是间谍(实际上他真是!)要奖励杀他的人,引诱凶手出现,果然成功。人死后还可以为自己报仇,真猛男也。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又是四个故事。晋朝知名学者车胤(yin4),小时候家里穷得连灯油都没,就去抓萤火虫回来放布袋子里做光源读书;另一个晋朝牛人,御史大夫孙康,小时候也是家里穷没灯油,在有月光的雪夜里站在外头靠雪地的反光读书。负薪读书的是朱买臣,汉朝人。小时候家里穷,要去砍柴,他背柴回来的路上都边走边读书。后来发达了。李密是隋唐时候瓦岗寨义军的头目,他年幼时候放牛,都把书挂牛角上读。这是典型的,呃,看不清楚字也要读书的例子。

我其实不是很认同这几个例子,尤其最后几个,有点变态。这些例子合在一起表达的意思里,有两点很不好:第一个是“摧残自己也要读书”。书是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劳动实践,三样东西合起来才能良好的塑造一个人,片面强调圣贤书,把看书放在摧残身体之前,就跟“xx经是神/圣人/佛/外星人的话,是绝对正确绝对不可违背的”一样,是非常不可取的态度。第二个是“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这个观念是极其错误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里的位置,既不是统治者,也不是单纯的被统治者,而是拥有思考自由但不运用公共权力的脑力劳动者。一个社会起码要有这么三极才稳定。如果人生选择能更多样化(在统治者,被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三大人生模式内部产生很多可持续发展的次级模式),社会就更稳定持久一些。稳定持久也许不是社会存续的最高要求,起码是很重要的要求。

知识分子总是想着当官,或者总是想着赚钱,还不如把聪明的脑袋一开始就用在目标上,成就会更高一些。“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有这样想法的知识分子,在知识领域是不会有什么符合其能力的创建和贡献的,哪怕在学术的路上走着,不是朝着学术目标前进,那又怎么能达到目标呢?读博士的人知道,花几年时间来认真读一些前沿知识,对追求名利权,平均来说是亏的。如果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懂这个道理,或许今天博士就没这么多人读,无论是读博士的,还是不读博士的,都活得开心一些。:)

三字经: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古人说,接下来就是明朝清朝的事儿了。正史一般承认从黄帝到明朝崇祯的二十四部史书。这里三字经引用的是清代所传的几部“二十二史XX”。中华民国之后一般加《新元史》和《清史稿》之一或者两者,成为二十五史或者二十六史。通读历史,可以以古鉴今。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元明清我都不喜欢写。太近的历史,就会掺杂太多的噪音。尤其在游牧民族统治下我中华文化丧失殆尽,又有什么好写的。明朝如果有人还想回味一下自豪一下,可以去看“明朝那些事”。就算明朝前后276年有过勃起,放到历史的尺度下来审视也不过是一泄如注的前兆罢了。明朝还不如宋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更加严重错位,文化在倒退,经济在畸形,军事上四面楚歌,国家统治能力严重退化,贪腐杀之不绝。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思想,文化上意识形态上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国家的制度,人和人的关系,就非常被动,混乱。而无论从技术细节上(经济政治制度,官员选拔考核体系等)如何改变,混乱恶劣的结果是不会变的。

西汉以来,知识分子们为宗教(儒教)洗脑而逐渐丧失理性思考与创造的能力,知识只为政治统治服务,延长了封建统治的时间,却逐渐腐化掉整个民族的生机。这个癌症从知识分子逐渐蔓延到统治阶级,然后是全社会,全民族,到了宋末全面爆发,在中华大地上翻滚肆虐700年,直到中华民国引入了一些外来文化治标不治本的嫁接了民主宪政,停止了被愚昧宗教的戕害,中华民族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到了1949年,我们才敢说马列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到了1978年,我们才敢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自己的“主义”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算是完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自己应尽的责任。

统看明清600年,都是一些帝王兴衰狗咬狗,抢骨头。统治技术,政治制度,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全面倒退,基本都是耻辱,偶而蠕动一下腰股也不过给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强奸犯添一点儿乐趣。故事再多,八卦再多有个屁用。袁崇焕好人也罢奸贼也罢,吴三桂喜欢女人也罢喜欢男人也罢,这些人在历史上只留下一些爪痕,毫无贡献,毫无创建,给后人留下的只有他们浪费资源破坏社会践踏人命的记录。正是这几百年来,中华大地上的人丧失理想,丧失尊严,才造成今天如此多的人崇洋媚外,丧失自我,哈韩哈日哈美。哈了有什么用呢?这辈子要做什么样的人呢?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一个人要有骨气,必需搞清楚自己祖宗给自己留下了点什么。完全没有传承,孤家寡人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渺小的一只孑孓而已,一瞬间就死了。最好的人生不过是变成一只幸运的蚊子,吸饱了血。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发现什么事情是长时间有影响,什么事情是眼前花火转身忘记,找到努力的方向,让自己一生的目标更长久自洽,不至于到了闭眼蹬腿的时候后悔,这也是读史的意义所在。

今天写完了三字经的经和史两部分,接下来就是轻松一些的人物八卦励志故事,应该说三字经的主体已经解完,欢迎大家多多灌水聊天批评指正起哄造谣转载摘抄。:)

三字经作为一本蒙学读物,里面讲的道理,都是小朋友们就可以理解的,并不繁复,却很根本。儒家为主,诸子百家中的许多家都提出了社会多极化的概念。除了统治者,劳动人民之外,还应该有独立的负责思考、监督和创造的理论阶层(儒),还应该有意义不依附于简单生产劳动和统治两种角色的人生道路/模型(比如医家就以“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为人生理想,墨家就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人生目标)。拥有了这样多元化的文化,每种人生都有自洽,助人,有益社会,回报自身的意义,人和人的关系就会和谐,作为一个国家就有效率,在国际上也就会强大而无惧外侮。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的兴衰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和中国作为一个整体,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要让中国强大起来,要让经济军事这些外在实力能协调,全面,可持续的增长,内在的文化复兴是极其关键的。

三字经: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古人说,辽国和金国有很多皇帝,到了辽国被灭的时候,宋朝还存在。后来元朝(蒙古)兴起,先干掉金国,然后把宋朝也干掉了。元朝占领了中原,也向西北方向扩展得很威武,但是只经过短短90年就灭亡了。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辽国和金国啊,因为是游牧民族组织的国家,是很没有组织纪律性的。内部经常发生叛乱,自己称帝的很多。就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军事都很强大的宋朝居然还战战兢兢,委屈求存,实在是一种耻辱。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伟大的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就用中国式命名法,棒子不服来咬我啊,哼哼),这个最近一千年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牛人出场了。它年幼丧父,青年时和结义兄弟扎木合反目成仇,两个人在蒙古草原上演双雄争霸,争霸完不久铁木真就把整个草原征服了。他把草原上的牧民都统一命名为蒙古族,建立大蒙古国,然后就开始一辈子征服世界的生涯。

铁木真往北打到西伯利亚,往西打到了克里木半岛(黑海边上),往南打到阿富汗和印度河。他灭掉的国家我就不列了,太占篇幅了,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了东欧北欧中国西北部及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联邦共和国。他老了跑不动了,确立联宋灭金的战略,再留下一句“俺的国土,从东向西快马要跑一年”,就爽爽的死了。死后他的儿子灭金,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灭南宋。

元朝是游牧民族向居住型统治者转型的第一个朝代,当然傻事巨多。比如元朝,真实命名叫做“大元”,这是他们的统治者想当然的结果。问题是之前的朝代,“大”都是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尊称,比如大唐,大宋,其实说的是唐和宋。如果照此办理,“大元”就要被叫做“大大元”了。类似的傻事挺多的,不过元朝统治者有决心有信念,坚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强行推广中华文化,导致了以前打下来的大部分地区的叛变。结果元朝灭完宋以后,就只剩下宋朝疆域和蒙古草原了,苏联欧洲中东的附属国统统都叛变独立了。

并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元朝还是个很生猛的国家,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它征服了中原,在西方和北方战线上都开拓了大片疆土。这句话里的“戎”和“狄”分别指代西方和北方。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分别是中原文明鼎盛时期对四周的经济文化军事相对落后的地区和种族的指代。到了宋朝,西北方向的种族被铁木真统一起来,在军事上成了更为强大的一方,反过来把中原给吞并了。可惜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不到一百年,因为缺乏统治技术和文化宣传能力,元朝在不断的宫廷内乱中,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字经: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古人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国家合称五代,是有理由的。接下来就是统一的北宋,传位十八次以后,又和北方游牧民族混战起来。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五代”,也就是俗称的“五代十国”,是历史上很短的一段时间,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篡位灭唐到公元960年北宋建朝(或至公元979年宋灭北汉统一疆土)。“五代”和“十国”是同时并存的,其中五代是相继接替的五个相对“中央”一些的政权。十国则是地方军阀不鸟中央权威的产物。十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最早的吴国是公元892年建立的,而存活时间最长的吴越国从公元893年到公元978年,前后历经85年,远比中央政权延续性要好。

五代中后四个朝代都有明君,牛人辈出,不过奈何战乱四起,总是被手下篡位。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但是败于老对手晋王;晋王干掉后梁建立后唐。过了几代皇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变,从契丹借兵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后晋想摆脱契丹,结果为契丹所灭,后晋的河东节度使(为什么这个官职老是反叛…)刘知远自立为帝,建立后汉;后汉才传了一代皇帝,就被国防部副部长叫做郭威的干掉了。郭威自立为帝,称后周。郭威去世以后他的养子柴荣继位,为后周世宗。柴荣这个人很了不起,政治和军事都不错。刚即位,北汉(十国之一)就跑来趁火打劫,他亲自领兵,把敌人打败。然后他还挥军南下,从南唐和后蜀(十国中两国)手里拿到很多土地。在政治上他一个比较有名的举措是毁佛铸币,把当时僧人的特权收回,把寺庙里经过南北朝隋唐尊佛所积累的财富还给老百姓。他算是五代十国里最有名的明君了,不过只活了39岁。他死后年仅7岁的儿子即位,没过一年就被大将赵匡胤篡位。可见32岁生儿子还是太晚了,如果他18岁生儿子,死的时候21岁的儿子继位,估计就没宋太祖什么事了。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后,谎称外敌入侵,把禁军控制权拿到手里。刚出开封城门不远,在陈桥驿就自立为帝,然后反戈一击把后周皇帝废了,建立宋朝。宋朝认为自己是火德(从秦朝开始的五德始终说到西汉被董仲舒这个神棍确立为朝代的神学基础,每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都要选择金木水火土之一来立德),所以叫做炎宋。北宋到公元1127年为金国所灭,南宋到公元1279年为元朝所灭,前后18个皇帝,朝代延续了320年。

宋朝是个非常复杂的朝代,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最繁荣最发达的中华传统文化就出现在这个朝代。它不单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经济也极为发达。相比于欺负北宋的辽国,灭亡了北宋的金国和灭亡了南宋的蒙古国(元),宋朝的经济实力可谓十倍百倍于外敌。南宋刚开始的时候,中兴四将(韩世忠,张俊,岳飞,刘光世)还能拥有渡江作战收复国土的战力。这么繁荣强大的一个朝代却雪崩一般衰败,以至于为游牧民族入侵断了我中华文化的传承。这就好比拥有美国的财力,却被阿富汗游击队和伊拉克反美武装攻占了华盛顿把总统抓走,真是一段神秘的历史。但不管多难理解,作为中华民族后裔,宋朝这段历史,是必须要学习、寻找和吸取教训的。

“血缘传承将导致皇帝越来越弱智”这条规律在宋朝简直是惊人的准确。赵匡胤自己反叛当的皇帝,后来也没有善终,在“烛影斧声”事件中猝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经过一系列皇帝传承,臣子和皇帝同步傻逼达到一个令人惊悚的程度。宋真宗和寇准还能和辽国打打,签订澶渊之盟用钱买边境平安;宋神宗和王安石司马光已经开始庸人胡搞,劳民伤财;到了宋徽宗和蔡京手里,这对艺术家(蔡京也是书法牛人)和贪腐搭档(蔡京为宋徽宗收集工艺品,宋徽宗纵容蔡京敛财)把宋朝玩得简直叫做惨不忍睹。以最后造成了靖康之耻,两个皇帝被辽国掳去,大半国土沦陷,皇帝逃跑迁都,北宋灭亡。

历史往往用乱世选拔出真正的猛人。南宋初期,宋朝出现了一批岳飞这样的猛将,金国吃了若干次军事失利。可惜宋朝皇帝还是那个血缘下来,智商逐代递减。宋高宗赵构居然自毁长城,干掉岳飞,在已经打到对方首都城下的大好形势下自认失败跪地求和。这样没卵子的皇帝当然是生不出子女的。赵构没有生育能力,56岁随便找了个皇室后裔当皇帝(宋孝宗赵昚),他就退位去享乐了。这个脱离血缘一选吧,果然就不错。宋孝宗还算是个牛人,给岳飞平反,努力北伐。可猛将不是天天有的,赵构把主战的都杀心寒了,现在孝宗要奋起,对不起,没能打仗了…… 北伐屡战屡败,宋孝宗很忧郁啊。他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宋光宗赵惇,结果赵惇是先天性精神病…… 大臣们受不了了,拥立精神病儿子的儿子宋宁宗赵扩,赵扩是个先天性弱智……

用现代公司模型来比拟宋朝的政治结构是比较合适的,宋朝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官员的选拔任免也很类似现代文官体系原则。皇帝就是控股的董事长,丞相就是总经理。当皇帝很厉害的时候,corporate governance一般问题不大,最大不了的问题也就是丞相经常被换,董事长和总经理有经营理念矛盾,但是总的方向还是好的。当皇帝很弱的时候就出问题了,丞相总经理就会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反正你董事长没有监督能力嘛。连续两任董事长,一个精神病,一个智障,总经理就很出轨了。这期间连续三任丞相韩侂胄,赵汝愚和史弥远都是“权力为我所用,管你股东死活”的典型人物。

还好智障皇帝生育力也差,生了8个儿子都夭折了,不得不从旁支再选个皇帝,也就是宋理宗赵昀。这位皇帝比弱智要强一些,好歹有胆子连蒙灭金。他好的地方也就是个胆子,军事战略一无所长,被蒙古人欺负得死去活来以至于在位后期自暴自弃。宋理宗自己儿子不太行,都早夭了。只能再去旁支选,可选来选去候选人里居然没有正常儿童了!(看看这个血缘传承啊……)选拔出来最正常的一个还是他弟弟的儿子,怀在娘胎里的时候被堕胎药伤害过的,宋度宗赵禥。这种皇帝统治下,丞相当然是汉奸人物(著名奸臣贾似道)–总经理看着这公司要倒闭了,董事会也不关心,肯定想办法勾结竞争对手谋取个人利益。国家军事政治也是必然瘫痪,对抗蒙古入侵基本靠各地将领义军等等各自为战,一路就糜烂下去,直到崖山惨案了。这个过程中主要敌人还是为对手服务的本国牛人,蒙古本来打各自为战的宋军都有点吃力,吸收汉人将领以后越战越勇,最后灭宋的还是汉人将领张弘范。宋朝被灭的时候,所有顺位靠前的皇帝候选人都是小孩子,完全不可能负担董事长的责任,这是血缘传承几乎必然发生的情况。

除了皇帝越来越弱智之外,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倾向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也是重要因素。当资本主导政治的时候,主权就容易受到威胁。如果这个国家是一家独大那还好,当有强敌外侮的时候,资本会在保护主权和保护自己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宋朝当时若干代丞相,著名的蔡京、秦桧、童贯等等都是奉行个人资本获利原则的总经理,完全不考虑国家主权(股东权益)得失的。至于朝堂之上为一己之私而“忠君爱国”者,更是大有人在。这样一个权力导向下,国家怎么能不衰败灭亡呢?其实儒学培养出来的儒生,应该是作为监事会来起作用的。但是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监事会常常沦为观赏品一样,宋朝的儒,无论如何发展理论,已经完全沦落为权力的附庸,根本起不到制约权力的作用。儒学在宋朝的发展繁荣,不是用来制造稳定社会的第三极(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而是在儒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统治者对被统治者洗脑的工具,成为资本家大地主剥削制约农民劳动阶级的理论基础,这不能不说是儒学的悲哀。当然,资本导向的权力架构下,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最多也就一死了之。社会运行规则里没有和资本对抗的力量,良知当然死无葬身之地。

宋朝的经济体制和当时的生产力也有极大矛盾。由于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经济贸易,中央计划经济调控能力太弱了。经常发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管就蔫,一抓就死的局面。这个矛盾也很尖锐,而且是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解决的。

相对来说,宋朝重文轻武,什么屯田兵缺乏训练,禁军腐败等等都不算太大的问题了。起码单纯武力来说,对抗辽国、金国有得一打。最后被古往今来武力第一的游牧民族搞定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

三字经: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古人说,唐高祖李渊起兵灭隋建唐。唐朝统治近三百年,一共传位二十次(不算武则天),被朱温篡位灭国。朱温建立的国家国号“大梁”。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话说关陇贵族集团对杨家天下很不满,趁着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加上大运河对老百姓形成的巨大劳役负担,李家的带头大哥李渊起兵把杨广给推翻了。公元617年,李渊占领长安,拥立杨广的孙子做傀儡皇帝。公元618年,另一个关陇贵族集团的大家族头领宇文化及把杨广搞死了。李渊大喜,立刻把杨广的孙子废了(第二年就搞死了),自己当皇帝。隋朝灭亡,唐朝开始。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李渊走了杨坚的老路,派出最牛逼的二儿子李世民出去统一国家。儿子回来就把爹给废了,把兄弟姊妹都杀了(玄武门之变),自己当了皇帝。李世民统治的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说起来李世明和杨广也没啥特别本质的区别,实行的都是杨坚杨广开创的制度,但是历史评价就差得远了。商纣就政治成就来说比周武王强多了,史书是反过来的。可见在书写历史的那些人眼里,亡国就是最大的错误。

李世民其实没有他的某位小老婆出名。那位姑娘虚岁14入宫,被李世民赐命“媚”。李世民死后,她当了李世民儿子,唐高宗李治的太太,斗倒所有后宫,自己当了皇后。唐高宗死后,她一手把握朝政,废立君主随心所欲(都是她儿子)。公元690年,她废掉自己的儿子,改唐为周,走上前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性皇帝,俗称“武则天”。她的原名不是很可考,篡位以后自名为瞾(zhao4)。武瞾同志在位50多年,高度集权以对抗反对势力,不惜破坏官吏制度,为短期利益牺牲了国家的长久稳定。虽然她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所作所为的历史评价并不高–哪怕考虑到编史的人对女性统治者的偏恶并进行修正–也不太可能把武则天归到明君一类。

武则天81岁的时候被逼退位,同年去世,唐朝恢复国号。之后就是八年“韦后之乱”,什么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武三思、李隆基等电视连续剧主角纷纷登场亮相。最后李隆基,也就是唐明皇(玄宗)获得了胜利。玄宗统治前期比较不错,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史称“开元盛世”。他年号一改(参看梁武帝萧衍,国号真的很重要),叫做“天宝”,就扯谈了。李隆基同志在天宝年间胡作非为,天天和杨玉环同志OOXX,搞得精力枯竭,不能上朝。朝政被奸臣、宦官轮流把持。更关键的是军权都丢了,各地节度使可以掌控自己的军队。其中著名的安禄山同志和史思明同志野心膨胀,就叛乱了。史称“安史之乱”。虽然八年(又是一个八年……)之后这场动乱被平息,但是伤到了唐朝的根本。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极度削弱,少数民族开始完全不受控制,社会财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老百姓生活陷入困苦境地,为朝代灭亡铺开了一条不归路。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皇帝就再也没有实质上掌控过局面。宦官和节度使分权对立,大臣中还搞“朋党之争”“牛李党争”,总之皇帝就是在看戏。上层社会争权夺利,老百姓就肯定苦不堪言。公元859年,黄巢起义把唐朝的最后一点元气都搞没了。公元907年,朱温同志逼唐哀帝李祝传位给他,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

三字经: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古人说,(南北朝)之后就到了隋朝,天下再一次统一。但是隋朝只经历了两个皇帝(实际上有名号的还蛮多的,但是后头都是傀儡皇帝)就不能再传下去,灭亡了。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隋朝的开国皇帝叫做杨坚,汉族。不过他这个汉族,well,一直都在北方,真的很难说清楚。当然族谱能看到的部分,血缘来说是纯粹汉族,祖上能上溯到汉朝的太尉杨震。但是在北方,他爹都被赐姓什么“普六茹”,文化习俗价值观等等应该是融合得很厉害了。

杨坚是国家领导人家庭级别的高干出身,长得很奇特(各种史书都这么说),文武双全非常牛逼。杨坚年纪轻轻,好像是20岁不到就继承父亲爵位称公了。40岁的时候,公元581年,杨坚废掉北周的皇帝,建立了隋朝。7年之后,公元589年,杨坚派出自己的儿子杨广,轻松搞定了陈后主叔宝,统一了中国。杨坚是个历史上评价极高的皇帝。他在位的时期被称为“开皇之治”。主要贡献有:改革行政区划,实现省管县的两级管理;制订《开皇律》,用法律为多民族统一政权奠定基础;改革民政制度,用外貌画图法(大索貌阅法)来进行人口普查,使得国家对人力资源的调控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粮食国家储备机制,建设很多粮仓,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极大保障,以至于今天我们挖掘出来一个粮仓里还有50万斤已经炭化的种子,可见当年余粮之多;创造性的建立三省六部制,大大推动了部门效率和权力稳定性;奠定科举制度的基础,打通政治人才自下而上的流动渠道;修建西京大兴城(即长安)和东京洛阳城;开始兴修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运河。这里每一项都可圈可点,即使抛开知识分子因为科举制度而为杨坚歌功颂德的动力,他也是历史上非常有成就的皇帝。考虑到公元604年杨坚就死了,短短23年在位,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创造这么多东西,是非常牛的牛人。当然他的个人品德修养是有很严重问题的。首先是篡位,习惯性干掉了前皇室的全部成员。然后是家庭教育,非常失败,大儿子忠厚老实他不喜欢,喜欢比较有帝王心术的二儿子,却又不会引导教育,结果被自己器重的二儿子干掉了。

杨坚的个人成就里,三省六部制是一般认为最辉煌的部分,在这里提出来稍微说说。其实一共是五省六部,但五省里面有两省:秘书(国家图书馆和资料中心)和内侍(中南海事务局)对国计民生影响较小,所以我们一般说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内史、门下和尚书。内史省加门下省是中央办公厅。它们的一把手分别叫内史令和纳言(以前朝代叫侍中)。尚书省在现代看起来很牛,相当于中组部加国务院加高法高检加解放军四总部。在当年皇权集中的情况下,尚书省并没有现代对应部门这么多的自主权。尚书省的一把手叫做尚书令。六部都是尚书省下面的,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其职能可以顾名思义。

风传杨坚是被自己儿子谋杀篡位,且抢了老婆。这个事情嘛,就如同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说唐这书的影响力也远比各种正史要大。隋炀帝又是亡国之君,很多事情就跟周武王给商纣王立传一样,半信半疑即可。从一些大家都公认的事迹来看,杨广是很牛的。首先帅而且聪明,文武双全,有55卷文集还能行军打仗。20岁统一中国的,历史上就这么一条汉子了吧。他出门打仗都是御驾亲征,是中国历史上西行最远的皇帝。亲自打通丝绸之路。隋炀帝是历史上把中国疆土往东南方向开拓最远的皇帝,基本统一了越南全境。他还有一条突出功绩是制度化的创立了科举。当然他因为是最高级别的高干出身,从没有经历过需要委曲求全和韬光隐晦的时候,对show off的追求直接灭亡了隋朝,这也是千古奇闻了。首先经济上他乱搞“万国来朝”。跟美帝用金融吸血全世界不同,他老人家是输血全世界。别人五毛钱的货物,就因为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来贩卖,就给五百块买下。三次出征高丽,本来就打得很劳命伤财,有一次都快赢了,别人一投降,送点大白菜小姑娘什么的,他心情一好就收兵了,土地也不要。本来他爹打下极好的统治基础,起码老百姓是不愁吃饭的。他生生靠劳役折腾出了很多造反的。

当然,隋朝的灭亡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历史上有个叫做“关中陇西贵族集团”的幕后黑手,一共八大家族,建立了四个朝代:西魏,北周,隋和唐。这个统治集团超越了时空,种族,阶级,团结了胡人汉人里面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绵延数百年,组织结构非常严密,影响力极为强大。隋朝兴盛于其中一大家族,被其中另外几大家族所灭。隋朝的兴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跟老百姓无关的。隋朝是中国非常强大的时代,老百姓并不困苦。有些幕后势力不满足,一样煽动造反,改朝换代。可见民意这个东西,可使之,可用之,没什么独立性和稳定性。权贵阶级掌握了宣传工具,就掌握了统治基础,老百姓是很容易被忽悠的。

三字经: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古人说,北朝先是北魏,然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再然后西魏被宇文觉篡位为周,东魏被高洋篡位为齐。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昨天说了我们熟悉的南朝,魏晋遗风,今天来说说和南朝对立的北朝,也就是少数民族北方政权。

在南北朝之前,是黑暗的五胡乱华时间,北面分分合合,战争中无辜的老百姓血流成河,民不聊生。五胡十六国和东晋对峙,少数民族因为文化和生产力落后,不断在向南边的先进文化学习,无力南侵;东晋因为士族互相扯后腿,哪怕淝水之战导致前秦崩溃,也没能北上。这个形势直到刘裕把东晋灭掉建立南朝宋,才有所改变。

刘裕在建立南朝宋之前,先灭掉了北方的后秦国,收复了一大片土地。这对少数民族是一个鞭策,大大加速了他们之间融合的进程。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公元440年北魏(又称元魏)皇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再次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魏是公元398年正式建国的,其代政权于386年就已经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成立了。北魏开始的时候局面很不好,东边,西边和北边都是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当然他们本来也曾经是游牧民族……),南边有强大的后秦和东晋/南朝宋。这个国家善于打仗,建国前40年的主题就是不断消灭邻国。北魏建国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起码不用被当军粮吃掉了。

北魏在和南朝的对峙中成长,在公元471年,历史上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登基了。他大力推行经济和政治的汉化,向南朝学习工农业技术和文化,北方老百姓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没有文化的统治是很荒谬的。举个例子,比如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为了防止皇太后以及外戚专权(游牧民族容易出这种问题),当皇帝立太子的时候,就要杀掉太子的娘,这样保证皇权不受母系的干涉。汉化极大的提高了北魏的统治效率。在北魏150年的历史里,经济文化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没有例外的,北魏也灭亡于统治者的腐化与无能(再次强调:从少数血缘继承者中选择统治者是几乎一定导致衰落的)。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高欢和宇文泰自己都没有称帝,而是扶植了傀儡皇帝。

东魏和西魏互相殴斗,各有胜负,大家打着打着对傀儡皇帝的兴趣逐渐消失,于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就自立了北周,高欢的儿子高洋自立了北齐。北齐本来疆土,人口,经济都占优势,但是统治者比北周衰落得更快,于是为北周所灭。而北周很快就被杨坚篡位成为隋朝。